2011年,“苗族挑花”被纳入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资料记载挑花技艺可追溯到7000年前,从有丝麻开始,古人就有在经纬线上挑花的习惯,起初它是一项增加成布使用率的保护工艺,增加布匹的耐用性,后又演化成一项美术技艺,用“挑”的手法增加布匹美观性。
那什么是“苗族挑花”?
五月中旬,我走进了苗族挑花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张春海,作为“苗族挑花”的代表型人物,我来到他位于狮子庵附近的“春海苗族挑花传习所”。认真地认识了张春海和“挑花”这门技艺。
1、张春海与苗族挑花
1985年出生的张春海,是土生土长的吉首向阳街人,高门宅楼里的生活是随着祖辈的习性开始的。他谈到家中老人在家的场景,那是院墙屋檐下一幅岁月静好的模样,阿婆就坐在那道门槛下,用针线一针针在布匹上挑出各种抽象剥离的几何图案。从小学画画的张春海,画画的基本功里有讲构图的协调性,远山近水,每一步的视角,都有它的规律和调性。而挑花世界里的浮夸与张力让张春海对它的艺术表达产生深厚的兴趣。
阿婆是领张春海进门的师傅,从拿起针开始,他就痴迷于这有条框限制却又不被传统作画方式约束的创作里。作为挑花派系的主流人物之一,苗族的迁徙史、日常生活场景、贺寿图、祝寿词、婚嫁礼以及中国人对图腾的崇拜都是张春海创作方向。
好男儿学女红,屋里大家长们的不拘一格,以及阿婆悉心培养成就了张春海一门心思走苗族挑花这条路。成年以后,他就坚持每天五六个小时的挑花创作,情感上的细腻和美术功底助力他这条路越走越顺,从不断犯错到轻松驾驭,张春海花了20年。他把时间作为艺术创作的载体,就此把时间都花在这样的创作上。先是熬对这项艺术的领悟,而后,又熬成了自己的追求。这种集天地之灵气而不立不破的感觉,实在太奇妙。
行至今年37岁,张春海对苗族挑花技艺的手法及图案深意已经了熟于心,他打破传统的蓝、黑棉线,还增加了色彩更丰富的丝线进行创作,大胆的配色及构图的创新组合,让传统的苗族挑花多了些精致气质。通常这样的手挑图型图腾的作品用作服装配饰,这种带着浓烈民族色彩和记忆的图案,在国内外广受好评,张春海由此创作的作品也被国内外数十家大小艺术馆珍藏。
张春海是非常懂湘西民族文化的,苗族作为历史上唯一经历过大迁徙的民族,苗人自古就有对一路迁徙、停留过的山水人动植物进行象形崇拜,比如吕洞山的阿公山阿婆山,由此,苗族人的挑花作为缝在衣物的标记物,每一个图案都有一个故事。女子在日常生活中还会增加对愿望表达的情绪,把那些深刻的情绪都留在成布上,以此建立起苗族独特的挑花风格。张春海佩服这些苗族女子的智慧,只用最简单的材料和最简单的挑针手法,就建立起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
2、什么是苗族挑花?
苗族挑花的传统叫法叫作:数纱或挑纱,区别于刺绣工艺,挑花工艺的艺术作品表达更原始,更抽象。整个艺术创作都围绕着布匹的经纬线的数量下手,长宽二十公分的一小张布匹,首先要计算出每一针脚下针的数值。通常制作时,从图案纹样的中心起一针,数三根纱下一针;再数三根纱下一针,直到图案纹样毕显。挑花的最后一针通常会回到图案纹样的中心(即起针处)。挑花的工艺过程极其细致而严格,在一针一针的挑数过程中,不能数错一根纱;若是数错一根纱,则后面的纱数全部皆错,图案纹样会产生变形。而传统的挑花针法固定在竖1字和交叉型的十字两种针法。
固定的经纬线及固定的针法,给了创作者设立了极低的门槛,也极大限制了创作者的创作范围,挑花最顶级的审美,要做到布匹前后一致性,两面成花,前面的图案要具有故事性、立体和想象力,后面的图案不乱针脚,统一以竖1字呼应前面图案。
在过去,布匹的选材决定了是使用挑还是刺工艺。柔软的绸布、缎布,多用刺绣;而老百姓常用的棉纱、粗麻多用挑。刺绣采用彩丝线,价高,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而作为消耗品的针多样性、损耗程度更是普通人家消费不起的。而挑,普通的蓝、黑棉线就可以在布匹上作画,惜针的老百姓也不用承担过多的针损耗。
张春海说挑花这是来自于民间、发扬于民间的正宗民间工艺。它非常契合过去普通老百姓在日常使用挑花技艺的频率,它虽然用材没有刺绣的图案精致复杂,但它的鉴赏性与它的实用型使得它在湘西地区广为流传。它的亲民使家境贫寒的女子同样挑出精美的图案。
过去在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女子们都会从小学习一些简单的女红,包括苗绣、挑花这类技艺用来制作衣物、床帘等嫁妆,其中除传统苗绣工艺外,以白麻为底色的挑花床帘是大多数女子精通的技艺,她们会先纺织出床帘的尺寸大小的麻布,大约是2米乘0.5米左右的一段尺寸,然后在布匹上挑出对称花纹的图案,通常是以亭台楼阁为中轴物的建筑压底,其他象征福䘵寿喜及多子多福、高官爵位的对应寓意图依次向左右呈对称型排开。
只见床帘之上,所有象征吉祥的图案都朝着亭台飞两两对称的飞奔而去,细节里挥舞着枝条骑着马一路飞奔的人物,丰富的肢体动作在看不清脸的情况下都能感受到他欢欣雀跃的人物面貌。这是一眼就能爱上的艺术,不仅展现了平民的智慧与愿望,还能通过如此简单的两种针法挑出一个人间盛世的场景。我笑与他讲:“这苗族挑花算是布艺上的青花瓷啊。”他含蓄笑了笑。
3、山顶上的“春海挑花传习所”
2020年,他把家安在了吉首狮子庵旁边的山顶上,挂牌:“春海苗族挑花传习所”,里面展藏了他从大湘西地区搜集了大小近万幅苗绣、挑花作品,小部分展示在外面,大部分收进了他的柜子里。他说,这是苗族挑花的微型博物馆,大湘西地区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被自己收完了。
苗族挑花可以不要求个人有极高的美术功底,但它一定要考验下针脚和数经纬线的功夫,人的思维和记忆力越好,作品的出错率越低。挑花要求的首先是出错率低,它的每一针都与它的经纬扣在一起,多一针、少一针,后来的走势就会全错,介于它的不可复制及补救性,它的高强度要求了从开始到结尾都不能出错。如果强型用补救复针的方法在原有的作品上,那突兀的结疤会被放到最大,作品就成了残次品。
张春海说,挑花对创作者要求特别严谨,精确计算纱线的数量时不能分神。而现在社会太浮躁,为了保持这份对创作的心境,他干脆把家从老街搬到了山顶上,小博物馆和家人也跟着他一起搬到了山上。远山的层次,晴天、阴天、雨天、雪天都是不同的景色,人住在山上面,心能很快的平静下来。长时间认针的疲劳也可以在山上住着的时候得到小憩。
看藏品也好,闲云野鹤闲时度日也好,搞创作,养好德性,事半功倍。
4、挑花的传承在青年一代
下了山,张春海就醉心与和他的学生们打交道,给他的孩子们传道授业。在认识到传承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以后,他深刻地认定,要把传播种子的园丁精神拿出来。湘西旅游学校为此开设了苗族挑花课程,他成为这门课的授课老师。苗族挑花艺术创作和传承,张春海挑在肩上,课堂上,他通过规律的讲解和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皆尽所能地把民族的技艺传承给青年一代,“青年是祖国的希望,也是传统文化的希望。”
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挑花这些年他也不感到疲惫,就像他儿时看到阿婆坐在门槛下孜孜不倦挑花的样子,他是非常认同岁月静好这种生活态度从不在身外,只源于内心。青春期的孩子们依然生性单纯且执着,少年时期喜欢的东西,将来十之八九也会守住这份初心。与挑花同等重要的就是学生,他像农夫爱惜种子一样,当一个好老师,带好自己的学生。
针有多细?针能挑动民族技艺,代表湘西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如他所说:“如果你的心是好的、并乐意于这桩小事的,做久了都能做得好。像我踏实做民族工艺,一边努力保护好它,一边努力将它传承发扬光大做到后继有人,那就是做对了一件事,做好了一件事。”
如果想了解更多湘西瑰宝苗族挑花,吉首市内就近可去乾州古城百工坊旁的“春海挑花”现场观摩。
《走进》栏目是一个关注湘西人身上故事的栏目,旨在通过本栏目记录下广大湘西人值得记录的一天。无论您是乡村振兴的一线基层工作人员,走街串巷的外卖小哥,服务于社会秩序的交警、执法人员,或全职在家照顾家庭的宝妈,夜场打工人……都是我们用镜头记录的对象,欢迎您推荐身边的他、她们,我们将用镜头和文字如实的讲好湘西人的故事,传递正能量的声音。 【本期撰文:熊抱】 【曝料微信:shw07430743】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