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吉首“微项目”:点滴微光汇聚乡村振兴暖流

本文已经收录在专题:

吉首的初冬夜,永固村的山风带着凉意,村道上却暖意涌动,村民向奶奶牵着孙子,踏着新路灯的光晕走在回家路上。想起一周前院坝会上的场景——她小声说“晚上出门看不清”,镇干部立刻记在本子上,没想到才几天,新路灯就立在了村口。 

在吉首市,这样将群众“微心愿” 落地为 “微项目”、转化为 “微实事”的故事,正沿着12个乡镇(街道)、152个村(社区)的田埂与街巷不断铺展。这座城市没有用宏大叙事去定义“温暖”,而是以一件件民生“小事”为笔,把“吉首温暖”写进每一位村民的心里,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城市温度最真切动人的模样。

听诉求:让每个“微心愿”有回响

“我们楠木溪组的水管漏得厉害,接桶水要等老半天,洗衣做饭都不方便!”在楠木村的院坝会上,村民向安文攥着“干净”的水桶,说出了困扰。几天后,镇里运来新水管,20多位村民自发扛工具,跟着干部挖沟铺管,蜿蜒的村路上,一捆捆管线将“幸福水”送往每一户村民。

“原来我们的话真能被听见!”向安文看着清水流进自家水缸,道出了吉首“微项目”温暖的第一步——让群众的声音被听见。

夜幕下,隘口村的凉亭里,驻村干部与村民们围坐一堂,一场接地气的“院坝会”正热络开讲,把政策聊透、把心事唠开。

吉首打破“自上而下”的项目模式,创新推出“干部访、群众提”的诉求收集网:乡镇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带着“民情笔记本”入户,“为民微信群”24小时在线,就连田间地头的“院坝会”“屋场会”,也成了收集“微心愿”的“议事厅”。深坳村李大爷在群里说“旱季缺水”,驻村工作队很快组织村民重启老水井,2500米输水管靠大家肩扛手抬,硬是从山脚下铺到了田边;隘口村的院坝会上,村民张天忠提出“夜路怕摔”,中国电建中南院驻村工作队立刻勘察,协调20盏太阳能路灯,张天忠跟着年轻人一起扛灯杆:“这灯是我们自己盼来的,装的时候特别有劲!”

隘口村村道旁,工人正给太阳能路灯做收尾调试,围观的乡亲们眼神里,是对夜晚出行更亮堂的期待。

这些“微项目”,从不是干部“拍脑袋”决定的:80%以上村民代表参会、60%以上同意才能过。上佬村老支书冯光海记得,村里要修“暖心路”时,3场院坝会,村民们各抒己见,“有人说‘先修山脚的泥巴路’,有人说‘得给莫求翠家铺入户路,她腿脚不方便’,最终9件实事全定下来。”这种“把话筒交给群众”的做法,才能让温暖精准落在“急难愁盼”上。

聚民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

“水泥车来了!”10月23日,渔溪村的出村路上,老村主任张现保扯着嗓子喊,手里的铁锹还沾着灰。这条“颠簸到骨头散”的土路,是唯一的出村路,村民们早就盼着修。

院坝会上,村民龚必汪说:“收谷子时拖拉机陷在泥里,差点误农时”,驻村第一书记拍板:“五天见真章!”后盾单位很快凑齐了水泥、砂石,村民们自发组成了“义务施工队”:老党员张明金带着儿子抡锹铲灰;75岁的监测户张百海拄着杖捡泥水里的碎石,“出不了大力,扫泥水总行”;村里的“巾帼修路队”更热闹,端茶递水,清理杂草,忙得不停。

“‘自己干’这三个字,比给钱给物更暖人心。”张现保的话,道破了吉首“微项目”的另一重温度:温暖从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奔赴的“共建”。

在龙舞村100盏太阳能路灯的安装现场,村民自发扛灯杆、固定底座,一周就把“黑黢黢的夜路”变成“亮堂堂的幸福路”;在岩寨村,为了配合排水防涝工程,村民杨胜福爽快拆了自家杂物房一角,“为大家好,拆!”随后20余户村民自带建材投工投劳,一下午就补好墙角、拓宽了路。

上佬村“暖心路”施工现场,一袋袋水泥接力传递,汗水混着尘土,垒起的是村庄环境焕新的“地基”。

吉首市推行“村级自建、以工代赈”的实施模式,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大户能人捐材料,甚至提出“占田占地、拆旧拆危不补偿”,却意外点燃群众热情。吉庄社区的河堤防护项目通过投工投劳节约资金近千元,石家冲街道16个微项目里村民自带工具清理杂物,乾州街道西门口村村民你10元、我20元“众筹”修护栏……当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城市温暖便有了最坚实的传递者。

截至2025年11月,吉首已实施的“微项目”里,村民投工投劳率超过90%,累计节约建设资金500余万元。

暖民心:“不让一个角落掉队”

“我们没有帮扶单位,没想到市里给了3万元,把村组道路硬化了!”偏远乡村毛坪村村民的感慨,揭开了吉首城市温暖的底色——再小的村子、再偏的角落,也不被遗忘。

碎石铺垫、砂浆拌匀,毛坪村村组道路硬化正一点点成型,村民们说:“自己动手修的路,走起来更踏实。”

“专门为这类村子留了‘后路’,没有帮扶单位或帮扶单位无资金的村,由市级统筹,每村支持不超过3万元。3万元看似不多,却能解决‘大问题’。”吉首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这笔“兜底钱”,解了不少村的“燃眉急”:阳田村用它硬化了生产路,让农产品“走得更远”;溪马社区用它扩宽了通组道路,让老人出门不再困难;寨阳村用它补齐了便民桥的栏杆,让孩子上下学的路更安全...... 

不仅如此,资金拨付的“快”与“实”,更让温暖不打折扣:使用财政衔接资金的,乡镇收集资料后报市农业农村局,审核通过后一周内拨付;其他资金按行业要求走流程,杜绝“拖欠”现象。排杉村道路拓宽项目,镇里承诺的水泥、砂石很快到位;小庄村的路面修缮工程,从资金到位到完工,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

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从“旁观者”到“主人翁”,吉首的“微项目”不仅改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更重塑了基层干群关系。截至2025年11月下旬,吉首第一批“微项目”已完成200余个,直接受益群众超8万人。

彭璟 摄

有人说,衡量一座城市的温暖,要看它如何对待最基层的群众、如何解决最微小的诉求。吉首的“微项目”,用“干部访、群众提、村表决、市支持、自己干”的闭环,把温暖刻进了乡村的肌理:修一条路,是为了老人不颠簸;装一盏灯,是为了孩子不摸黑;铺一段管,是为了村民喝上放心水。

山风掠过吉首的田野,路灯的光晕与农家的灯火交织,汇成一片温暖的星河。这里的每一盏灯、每一段路、每一根水管,都在诉说着一个道理:乡村振兴的温度,藏在群众的笑脸里;城市的温暖,落在每一件“小事”里。吉首用“微项目”的细功夫,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承诺,写在了湘西的山山水水间。

 

来源:吉首市融媒体中心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热门评论
  • 漂漂 LV12 昭仪
    2楼
    点赞
    11-28 10:55 · 湖南
    1 回复
  • xxxiaofu LV10 知州
    3楼
    倾心为民,办好每一件实事。
    11-28 13:24 · 湖南
    1 回复
打开掌上湘西APP,与楼主互动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掌上湘西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