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魅力花垣:首倡之地的山水与人文交响

在湘渝黔三省交界的褶皱里,有一片被苗歌与鼓点唤醒的土地——花垣。31万苗家儿女在此共生,以千年文化为经纬,以山水秘境为底色,以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担当为笔,织就了一曲“自然—人文—发展”的立体交响。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原型,到苗鼓震天的非遗沃土,再到“锰都”向“绿都”的蝶变,花垣的每一寸肌理都流淌着“有根、有魂、有梦”的生命律动。

苗乡根脉:非遗活态史诗里的“文化基因密码”

花垣的灵魂,藏在“非遗不是标本,是活着的日子”的日常里。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苗绣织锦之乡”,这里的非遗是刻入血脉的生命律动,更是对接现代的“文化桥梁”。

游客与当地群众共庆苗族赶秋

从“立秋盛典”到“世界记忆”。每年立秋,莲台山下的秋坡便成了苗乡的“狂欢场”:盛装的苗民扛着“秋杆”起舞,“接龙亲”时长龙绕寨,“椎牛祭祖”的仪式里,古老的迁徙史诗在鼓点中重现。苗族赶秋,2006年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2016年作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读懂苗族的“活钥匙”。如今,赶秋节不仅是文化活动,更成了乡村旅游的“流量密码”:2024年节庆期间吸引游客12万人次,带动苗绣、苗银销售额420万元;2025年游客将超15万人次,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游客与当地群众共庆苗族赶秋

指尖艺术变身“乡村振兴针线”。苗家女子的银针在彩线间穿梭,“五谷纹”藏着对丰收的祈愿,“百鸟衣”的每一针都绣着对自然的虔诚。昔日闺阁里的“闺中艺”,如今成了“致富针”:花垣培育了7家非遗工坊,5000余名绣娘通过“公司+合作社+绣娘”模式,将苗绣纹样融入服饰、文创、家居产品。

苗绣纹样融入服饰、文创、家居产品

十八洞苗绣工坊和研学基地,就让绣娘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愿景,2025年,公司带动订单金额超1900万元,分红将惠及千户家庭。预计2025年,花垣县苗绣产业年产值将突破5000万元,真正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跨越式转化。

十八洞苗绣工坊

铿锵节奏里的“待客之道”。“鼓响三声,客到酒温”——花垣村村寨寨的苗鼓,是最鲜活的文化名片。“猴儿鼓”的灵巧透着大山的野性,“花鼓舞”的奔放藏着苗家的热情。如今,苗鼓不仅是节庆表演,更成了文旅IP:十八洞村的“苗鼓迎宾队”年均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队员石妹每周要为研学团队教学苗鼓基础动作,月收入比务农时增加3倍;茶峒古镇的“鼓渡互动”让游客跟着鼓点体验拉拉渡,非遗的“活态传承”让千年苗乡的温度可触可感。

苗族鼓舞

山水秘境:文学笔下的“诗意原乡”与“奋斗坐标”

花垣的山水,从来不是孤立的风景,而是“文学记忆+时代故事”的交融体——每一处风光背后,都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更写着“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

十八洞村

从“穷山僻壤”到“绿富美”样板。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蝶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注脚。雨后的莲台山云缠雾绕,吊脚楼里飘着腊肉香。2024年,村里猕猴桃园年产鲜果280吨,茶园采摘春茶1.2万斤,村集体经济收入622万元,人均纯收入28223元。预计2025年,茶园面积达4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7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这里的每一片茶园、每一座民宿,都是“奋斗改变命运”的见证。

十八洞村村民石拔三喜领分红款

清水江与洪安河相拥,造就了“一脚踏三省”的奇景。古镇的吊脚楼倒映碧波,老船工撑着“拉拉渡”——不靠船桨,仅凭一根钢缆牵引,“渡的是岁月,留的是乡愁”。2024年,边城茶峒古镇接待游客203万人次,“拉拉渡”日均载客1200人次;预计2025年游客将突破220万人次,“拉拉渡”将实现智能化调度(如电子预约、语音导览),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边城茶峒

自然秘境里的“生态课堂”。清澈的河水穿石而过,小龙洞瀑布如银河垂落,紫霞湖倒映着青翠峰峦。2024年,这里接待研学游客9万人次,其中“苗寨生态保护”课程深受中小学生欢迎;预计2025年,古苗河大峡谷年接待研学游客达20万人次,成为湘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示范窗口。

古苗河百瀑大峡谷

锰都蝶变:从“黑色印象”到“绿色坐标”

曾以“东方锰都”享誉全国的花垣,没有沉溺于资源红利,而是以“锰锌+新材料”为笔,书写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花垣样本”——从“要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转型的阵痛与突破,藏在每一处细节里。

矿区重披绿装

往日的锰矿开采区,如今成了“湘西州绿色矿山公园”。2024年,尾矿库上的油茶林年产油茶籽720吨,锰锌产品年产量超5万吨,产值17亿元;锰渣无害化处理技术已实现“渣变建材”,年处理能力120万吨。例如,老矿工龙正明,从采矿工转型为矿山公园讲解员,每月收入5000元,还能照顾家中老人。预计2025年,油茶籽年产将达800吨,锰锌产品年产量突破8万吨,锰渣年处理能力达150万吨,真正实现“黑色污染”向“绿色财富”的转变。

湘西边城机场

随着湘西边城机场航线网络的完善(已开通至北京、宁波、海口等10条航线),2024年花垣年接待游客473万人次;预计2025年将突破500万人次。“四好农村路”已实现全县建制镇全覆盖,农产品外销时效提升至6小时内送达主要城市,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城乡物流体系。

花垣正探索“工业遗址+非遗”的融合路径:锰矿博物馆已建成,计划打造“矿工井下探秘”项目;苗绣文创产品中,“锰都记忆”系列(如锰矿晶体造型的苗银饰品)年销量超3万件。预计2025年,花垣文旅产业产值将突破20亿元,占GDP比重超20%,实现从“工业立县”到“文旅兴县”的质的飞跃。

人间烟火:首倡之地的“温度与希望”

行走在花垣,最动人的不是风景,而是“人”的故事——是苗家阿姐的酸汤鱼,是孩子们的双语歌声,是老船工的从容。

花垣夜市

夜市里的“家的味道”:花垣镇的夜市上,苗家阿姐李梅的酸汤鱼摊,2024年月均收入4.2万元,带动周边10户村民开起“苗家小吃铺”,形成“酸汤鱼+腊肉炒饭+苗家糍粑”的美食集群;预计2025年月均收入突破5万元。

课堂上的“双语歌声”:十八洞村小学已开设苗绣、苗鼓课程,2024年培养非遗小传承人30名,其中12名学生的苗绣作品被选入州非遗展;预计2025年实现课程全覆盖,非遗小传承人达50名。

渡船上的“乡愁故事”:茶峒古镇的老船工们组建“渡口文化传承队”,2024年培训新一代船工32名,其中“95后”船工吴勇,不仅会撑拉拉渡,还能讲“沈从文与边城”的故事,成了游客眼中的“网红船工”;预计2025年培训船工50名,让拉拉渡文化代代相传。

游客争相体验“拉拉渡”

花垣,不是转瞬即逝的“网红打卡地”,而是一片“有根、有魂、有梦”的土地:她的根,深植于千年苗乡的非遗传承(赶秋节的鼓点、苗绣的针脚);她的魂,熔铸在山水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十八洞的茶园、茶峒的拉拉渡);她的梦,展现在绿色转型的希望之路(矿山公园的油茶林、文创产品的“锰都记忆”)。

若你厌倦了都市喧嚣,不妨来花垣:在边城茶峒体验一次拉拉渡,听老船工讲“一脚踏三省”的故事;在十八洞村走进猕猴桃园,看村民们采摘丰收的果实;在苗寨参与一场苗鼓舞会,跟着鼓点学跳“猴儿鼓”。你会发现,这里的美,不在于瞬间的惊艳,而在于持久的温暖——那是首倡之地的责任担当,是苗汉儿女的淳朴热情,是山水与人文交融的永恒力量。

紫霞湖风光

这就是花垣:一颗镶嵌在湘西群山中的璀璨明珠,一个让你驻足便会爱上的心灵原乡,一处值得细细品读的生命净土。

来源:红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热门评论
  • 王思豪 LV14 路人
    2楼
    11-15 23:46 · 湖南
    回复
  • 凡太夕 LV10 知州
    3楼
    点赞
    11-16 00:01 · 湖南
    回复
  • cay2486 LV10 知州
    4楼
    点赞
    11-16 00:01 · 湖南
    回复
打开掌上湘西 APP,查看全部8条评论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掌上湘西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