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失业保险制度的转型与地方实践路径探析
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支柱,不仅承担着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传统职能,更在促进就业、稳定市场、服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失业保险制度也面临着从“保基本”向“防失业、促就业”转型的时代要求。本文结合湘西州失业保险工作的实践,对新时代失业保险制度的定位、挑战及优化路径进行探讨。
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市场经济的“减震阀”,更是劳动者权益的“安全网”。其功能已从单一的生活保障向多元化的就业服务拓展。以湘西州为例,截至2025年10月,全州参加失业保险单位达5441家,覆盖职工18.97万人,年征缴失业保险费7800万元。2025年1—10月,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1.86万人次、金额2875.9万元,代缴医疗保险502万元,发放技能提升补贴102万元,为591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581万元。这些数据表明,失业保险的功能正逐步从“被动救济”转向“主动赋能”,成为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失业保险至少承担三重使命:一是防范化解失业风险的前沿哨所。失业保险通过精准监测企业用工动态、及时发放待遇,能够有效缓解失业带来的社会冲击,筑牢社会稳定底线。二是支持稳就业、促就业的赋能工具。通过稳岗返还、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失业保险直接参与企业成本调控和人力资源开发,助力职工提升就业能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三是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协同支撑。失业保险与产业发展、人才政策、乡村振兴等紧密关联,健全的失业保险体系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地区发展韧性。
在实践中失业保险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湘西州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政策覆盖与知晓度不足。部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职工对政策了解不深,参保积极性不高;部分符合条件的主体未能及时申领待遇,政策红利未充分释放。二是经办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一网通办”“免申即享”等便民服务尚未全面普及,基层服务能力参差不齐,面对特殊群体的个性化服务能力不足。三是政策协同机制不健全。失业保险与城乡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的联动不够顺畅,难以形成“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三位一体的合力。四是基金安全防控压力增大。基金监管、风险预警、审计监督等方面面临更高要求。
为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的现代功能,需从宣传、服务、协同、风控等关键环节入手,系统推进政策落实。一是创新宣传机制,提升政策触达率。要推动政策宣传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一方面,依托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社区宣传栏等传统渠道广泛传播政策信息;另一方面,结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专项活动,深入园区、企业、社区开展面对面宣讲。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解读政策,帮助企业和职工算清“权益账”“长远账”,增强参保自觉性。二是优化服务体系,增强群众获得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进经办服务数字化、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一窗办”,简化流程、压缩时限,扩大“免申即享”覆盖范围。同时,加强基层经办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评选等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对失业人员,既要保障其基本待遇,也要主动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再就业服务,体现制度温度。三是强化协同联动,凝聚政策合力。加强失业保险与就业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业务的衔接,构建“失业—保障—再就业”闭环服务机制。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主动与相关部门协作,打破信息壁垒。此外,注重失业保险与产业政策、人才政策、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机结合,形成协同发力、互促共进的政策生态。四是筑牢风控底线,保障基金安全。健全基金监管制度,完善内控机制,实现对基金筹集、管理、支付的全流程监督。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运行监测和风险预警,严厉打击欺诈冒领、违规使用等行为。确保基金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保命钱”。
湘西实践表明,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在宣传、服务、协同、风控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推动失业保险从“被动保障”向“主动赋能”转变,从而更好地服务劳动者、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与进步。湘西州的探索为同类地区提供了有益参考,但其进一步的发展仍需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多方协同的共同推动。
(作者:陈志忠 湘西州就业服务中心主任)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