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推荐!花垣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入选全国矿山修复典型案例
10月24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山生态修复专题论坛”在天津举行。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花垣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成功入选并获推荐。
花垣县废弃矿山李梅12采区生态修复前后
花垣县地处湘、渝、黔交界处,曾经的“锰三角”核心区之一。长期粗放矿业活动虽推动经济发展,却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2021年以来,花垣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州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全面推进矿业综合整治,探索形成“协同治理+产业转型+法治保障”的创新路径。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矿山生态修复条例》
出台全国首部县域矿山生态修复法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矿山生态修复条例》,为矿区依法开展生态治理修复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目前,已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75件。
先后投入14.59亿元实施生态修复,累计完成覆土复绿2.18万亩,矿区林木覆盖率提升至86%。探索“生态修复+旅游”新模式,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47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6亿元。
货车运输由废矿渣为主要原材料生产而来的干砂产品驶出华垣环能厂区
推进矿渣资源化利用,建成330万吨尾渣综合利用生产线,实现对废矿渣的“吃干榨尽”,年产值可超4.39亿元。
矿山生态修复尾矿库变身桑树种植基地
通过承接“东桑西移”工程,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在关闭的尾矿库及废弃矿坪种植蚕桑8000亩,年产值达400万元,带动1.3万农业人口增收,人均年增收超过3000元。
花垣县先后获评“湖南省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试点县”“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绿色矿业发展创建示范区”。成功实现从“锰三角”到“绿三角”的生态蜕变。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