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石佳: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首倡之地绽放
深秋的花垣县石栏镇,总浸润在一片诗意的朦胧里,远山含黛,静默如画。
层层薄雾轻拢慢涌,笼罩着整片“七绣姑娘的茶山”,宛如仙境。一条蜿蜒的茶山路,静静延伸到“七绣坊”苗绣基地。
这条路,全国人大代表、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石佳,已经走了整整八年。
10月15日,石佳在长沙参加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石佳供图
10月15日,从省城捧回“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沉甸甸奖章的石佳,风尘仆仆地回到了这片她深爱的土地。
放下行囊,石佳没有片刻停歇,第一时间就来到绣坊,与日夜相伴的绣娘们分享这份喜悦。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每一位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默默奉献的乡亲们。”面对围拢过来的绣娘们,石佳动情地说。
绣坊内,掌声与笑声交织,暖意融融。望着眼前温馨的场景,石佳的思绪不禁飘回八年前的那个决定。
在“七绣坊”苗绣基地,绣娘们忙着刺绣(本组图片除标注外均由肖引霞、龙兵拍摄)
初心萌发,让“妈妈”回家
2017年,在外打拼的“85后”苗家姑娘石佳,回乡探亲,被村口的一幕刺痛:一群留守儿童站在那里,眼巴巴地望着远方,期盼着母亲归来的身影。
“当时,镇上有19000人,留守儿童就有1200多个。他们渴望母亲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我的心。”回忆往昔,石佳的目光依然坚定。
那一刻,石佳毅然决定放弃城市的事业,回到生她养她的土地,寻找改变现状的出路。
石佳与绣娘讨论刺绣技巧
苗绣,这门传承千年的指尖技艺,成为了石佳改变家乡的突破口。
返乡的石佳创办起了“七绣坊”,并发起“让妈妈回家”公益计划,让掌握苗绣技艺的各族妇女,能在家门口凭借“手上功夫”获得稳定收入,不再与留守家中的孩子分离。
指尖传承,探寻绣坊里的新生机
走进“七绣坊”苗绣基地,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绣娘们端坐绣架前,指尖翻飞,彩线如流水般在布面上游走,古老的纹样在她们手中焕发新生。
绣娘正在绣“子腊贡米”包装上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
此时,绣娘们正在赶制的是石栏镇特色农产品“子腊贡米”的新包装。这批包装别具匠心,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与精美的苗绣纹样完美融合。
“这批包装是我们的一次新尝试,让苗绣从服饰装饰,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场景。”石佳轻抚着绣片上精致的图案,眼中闪烁着创新的光芒。
即将完工的“子腊贡米”苗绣包装
今年,石栏镇子腊贡米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为拓展贡米销售渠道,带动各族群众增收,当地政府向石佳发出了战略合作的邀约,邀请她共同推动贡米出村进城。
以此为契机,石佳与镇上新近投产的子腊贡米加工厂展开深度合作,围绕“可以吃的非遗,可以用的艺术”品牌理念,积极探索“非遗苗绣+农遗贡米”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石佳还组织自己绣坊的绣娘通过直播带货,将苗绣与贡米一同呈现在镜头前。让苗绣不再只是悬挂于墙的艺术品,而是成为赋能农产品价值提升、传递品牌内涵的文化载体,实现从“观赏性”到“实用性”的华丽转型。
绣娘通过直播带货,将苗绣与贡米一同呈现在镜头前
“我们已经成功销售了3万余斤的子腊贡米。随着新米上市,加工厂已接到超过7万斤的产品订单。”石栏镇副镇长司维江说,“七绣坊与子腊贡米加工厂的深度合作,正是民族团结进步推动产业融合、实现共同发展的生动典范。”
这一创新融合,不仅为苗绣和贡米两个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更实实在在地惠及了当地百姓。
一针一线,绣出“家门口”的安稳生活
如今的“七绣坊”,年均销售额已超1000万元,累计带动了3000多名各族妇女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成功帮助300多名妈妈实现了“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养着家”的朴素愿望。
熟练运针的绣娘
绣坊里的“85后”绣娘红花,最小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2019年,她从福建的工厂辞职回到老家,为在家里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便来到苗绣基地,开始系统学习苗绣。
“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红花的笑容温暖而满足。除了在绣坊工作,她还利用空闲时间采茶、经营一个小卖部,“收入足够日常开销,最重要的是能天天陪着孩子,看着他长大。”
绣坊里,氛围更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绣娘们飞针走线,欢声笑语此起彼伏。邻里之间、姐妹之间互帮互助,情感在指尖流转中升温。
专心刺绣的绣娘
在绣坊的一角,苗族绣娘麻金莲正在耐心地指导一名汉族妹妹掌握“挑花”的技法秘诀。
在“七绣坊”创办之初,因为要照顾家人,从广东回到老家的麻金莲,成为了绣坊里最早一批接受培训的学员,也安心留在家里吃上了稳定的“指尖饭”。
“我们这儿不分民族,只论手艺高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此时,已是老师傅的麻金莲一边熟练地运针,一边笑着说。
在这里,苗绣成了连接不同民族姐妹的纽带,绣坊成为了促进民族团结、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多元发展,从绣坊到茶山的共融
石佳深谙“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真谛。因此,她的脚步从未停歇。
为给绣娘们创造更多元化的收入渠道,2019年,石佳带领大家开垦荒山,在石栏镇油麻村建起了1800亩生态茶园,推出“十八洞红”茶叶,采取“茶园+工坊+民宿”发展模式,带动200户家庭年均增收2万元。
现在,这片被命名为“七绣姑娘的茶山”的基地,成为了民族团结、携手奋进的又一生动实践。
石佳的“七绣姑娘的茶山” 吴向申摄
“忙时采茶,闲时绣花,现在我们能领两份工资呢!”绣娘们高兴地算起了收入账,待在家里,一年也能赚到五六万元。
茶山与绣坊,形成了“春夏采茶、秋冬绣花”的良性循环,让妇女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有钱赚,生活更有保障,扎根家乡的信心也更足。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敢想敢干的石佳,又在积极筹划一场传统工艺与前沿科技的“跨界联姻”。
“我们组建专门的AI技术应用部门,用无人机、物联网探索用大数据分析茶叶的最佳生长环境,提升茶园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看着自己一手打造的“智慧茶园”,石佳描绘着未来的蓝图。
绣娘们将采好的茶叶送到七绣坊结工钱 林彬摄
从最初的“绣坊”到如今的“茶山”,变化的是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与日益先进的生产工具,不变的是石佳那份“带动各族姐妹共同致富”的赤诚初心。
硕果累累,“石榴籽”抱团成长
作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的首倡地,花垣县始终肩负着探索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团结进步路子的特殊使命。而石佳和她的“七绣坊”,无疑是这份新时代答卷上最为亮丽的篇章。
站在“七绣姑娘的茶山”上,俯瞰云雾缭绕的家园,石佳的目光坚定而充满希望。
“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结出最甜的果实。”石佳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花垣县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也揭示了她这八年跋涉与奋斗所凝聚的核心力量——团结。
石佳在子腊贡米加工厂查看刚加工完的新一季贡米
八年来,石佳始终致力于帮助更多乡亲过上幸福的日子。打造“民族团结示范园”,联合十八洞村共建“感恩奋进”教育基地;设立“民族团结互助基金”,资助30户困难家庭;开展“民族团结互助行动”,实施38个产业项目,促成40个互助对子,直接带动就业800余人......
而在八年的奋斗进程里,石佳的努力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先后荣获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文化旅游能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湖南省“湖湘英才”等荣誉称号。
如今,行走在花垣县的大街小巷与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场景,一幅民族团结的美丽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石佳指导自己的绣娘进行直播
在奔赴团结的道路上,石佳与她的绣娘们用一针一线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首倡之地绽放,书写着“石榴籽”抱团成长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