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手办”藏风险!花垣一女生中招,4.4万余元被骗走
10月1日,家住花垣县的学生小吴(化名)在家浏览某短视频平台时,收到一位昵称为“美美”的陌生用户发来的好友申请。出于好奇,小吴通过申请并回关。随后,“美美”主动搭话,询问小吴追星有多久。在得知小吴已追星数年后,“美美”便抛出诱饵:“我有很多手办,家里人要处理掉,可以免费送给你。”
起初,小吴多次婉拒,但对方不断纠缠、反复劝说。最终,小吴同意接收。“美美”随即要求她提供收货地址,并让她添加一个备注为“快递对接”的QQ号,称需要通过该账号核实地址信息,“后续快递员会尽快打包并寄出手办”。
AI生成新闻配图
添加QQ后,对方立即发起视频通话。镜头中始终展示着一个收款二维码,并以“核实地址需验证支付权限”为由,诱导小吴偷偷使用其母亲的手机进行扫码。扫码后,页面弹出“微信支付被封控”的虚假提示。对方又借机要求小吴打开其母亲的支付宝、微信钱包及相册中的银行卡照片,以“解封需验证银行卡信息”为名,多次索要短信验证码。
直到最后一次被索要验证码时,小吴才察觉异常,匆忙挂断视频。第二天,小吴母亲发现银行卡流水异常,立即前往派出所报警。经核查,银行卡已被连续盗刷26笔,总计44623元。
作案手法拆解:
1.精准定位目标群体:利用部分青少年追星的心理,以“免费手办”为诱饵,迅速降低其警惕性。
2.层层诱导转移平台:先在短视频平台建立联系,再以“快递对接”为由引导至QQ,脱离原平台监管,为后续诈骗创造条件。
3.虚构情境制造紧张:通过展示收款码、伪造“支付封控”提示,编造“解封需验证”等说辞,迫使受害者配合操作。
4.针对未成年人弱点:利用未成年人对支付安全认知不足、易受引导的特点,诱使其偷用家长手机并泄露验证码,完成资金转移。
反诈警示:
1.警惕“免费”诱惑:凡陌生人主动提供“免费礼品”“福利”等,并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地址或操作手机的,极有可能是诈骗。
2.谨慎添加陌生好友:对短视频及社交平台上陌生人的好友申请要保持警惕,特别是当对方表现出异常热情或精准提及个人喜好(如追星、游戏等)时,更应提高防范意识。
3.严守验证码安全底线:任何情况下,短信验证码均等同于“支付密码”,切勿向他人透露,无论对方以“解封”“验证”或其他任何理由索要。
4.家长应加强教育与防范:家长需妥善保管手机及支付密码,避免孩子轻易操作;同时应加强对孩子的支付安全教育,明确告知私自使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的风险与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