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从“带玩游戏、领皮肤”到被诈骗1.4万,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2025年10月2日20时许,家住花垣县的学生小雨(化名)在家中刷“某手”APP短视频时,遭遇电信诈骗,累计被骗14236元。

期间,一名陌生账号突然向小雨发送私信,以“带玩《某仔派对》游戏、赠送游戏皮肤”为诱饵,诱导小雨添加另一“某手小号”。

 

双方添加好友后,对方立即发起视频通话,画面中人员身着类似制服,并展示“警官证”,谎称自己是公安局民警,声称“小雨的账号涉嫌诈骗他人7万元,已被报案至本局”。

 

为进一步恐吓小雨,对方要求其“主动认错、配合学习法律法规”,并以“证明无涉诈嫌疑”为由,让小雨提供家长手机。因害怕承担责任,小雨以“要做作业”为由向爷爷要到手机,并按对方要求操作。对方通过视频查看了爷爷微信余额及绑定银行卡信息后,先让小雨支付200元,谎称“按步骤操作即可退回”,随后诱导小雨将手机镜头对准爷爷微信的付款码。期间,爷爷的微信持续显示“支付中”,最终连续完成15笔付款,总金额达14236元。

当晚小雨母亲回家后发现异常,察觉被骗,立即带小雨前往派出所报案。

 

作案手法拆解

 

诱饵引流:以未成年人感兴趣的“游戏陪玩、赠送皮肤”为切入点,利用短视频平台私信精准搭讪,降低警惕。

身份伪装:通过视频通话展示“制服”“警官证”(疑似伪造),冒充公检法人员,用“涉嫌诈骗”的虚假案情制造恐慌。

层层诱导:先以“证明清白”为由索要家长手机,再以“小额退款”试水,最终诱导拍摄付款码完成大额转账。

精准目标:选择未成年人作为目标,利用其社会经验不足、害怕“犯错”的心理,突破心理防线。

 

反诈警示

 

公检法无“视频办案”:正规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短视频、社交软件与当事人联系,更不会要求查看私人手机、银行卡或付款码,遇此情况必是诈骗。

“游戏福利”多是陷阱:凡是陌生人以“送皮肤、带赢游戏”为由索要账号、添加小号或要求转账的,均为诈骗手段,切勿轻信。

未成年人需家长引导: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反诈教育,告知“涉法问题需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同时避免孩子单独掌握家长手机的支付权限。

遇骗后及时止损:发现被骗后,需第一时间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为追回损失争取时间。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热门评论
  • 漂漂 LV12 昭仪
    2楼
    阅帖
    10-19 21:33 · 湖南
    回复
打开掌上湘西APP,与楼主互动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湘西圈
  • 团结报社边上,一能源小车起火自燃,消防已扑灭了,但小车巳面目全非了。据车主讲他坐在车主开始就闻到焦味,就赶紧下车了,万幸人无事就好!

    兵哥2

    0
  • 有没那个老板介绍一个事做

    yunyunv5

    0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掌上湘西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