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湘西 凤凰印记:醉是凤凰入梦来

凤凰古城印记

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沈从文

夜游凤凰古城的酣畅尚未散去。十一点多回到临江客栈,仍兴奋难眠,我便信步走向房间对面的观景阳台。此处视野极佳,遥望对岸,吊脚楼群背后的山峦已沉睡,而沱江两岸却依旧生机勃勃:商铺灯火璀璨,人声隐约可闻,江面上碎金般的波光随水流跃动、荡漾。晚风裹着湿润的江气拂过脸颊,一时之间,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叶扁舟,荡漾在这自由的夜色里,舒畅、惬意。

翌日清晨,天光熹微,我便迫不及待地出门,去拥抱苏醒中的凤凰。此时的街巷行人稀疏,整座古城仿佛独属于我一人。与昨夜灯火阑珊、喧腾热闹截然不同,清晨的古城清冷澄澈,褪去了华丽的光影,显露出最本真的自然之美。这昼夜迥异的风情,恰是古城相得益彰的两面,共同织就了令人沉醉的凤凰画卷。

 

沿街的民居、客栈、商铺依地势起伏,高低错落,自有一种参差有序的美感。我穿梭于街巷,漫无目的,从容领略古城布局之妙。不急于奔赴下一个景点,而是随心探访,邂逅令我怦然心动的景致或人物,细细体味古城神韵,试图将每一幅图景镌刻心底。专情而肆意地感受着凤凰人的饮食起居与风俗人情,聆听当地人讲述古城的历史沿革。不得不承认,古城的街巷有些曲折迂回,几度令我迷失方向,但这又何妨?闲逛的乐趣,正在于不期而遇的惊喜。

我住的客栈位于标营街,紧贴古城墙,向西北行一二百米便是雪桥。从雪桥到虹桥,正是沱江风光最为旖旎的一段,而我住的客栈便在这段上,江景阳台视野也是极好的。沿古城墙漫步,青石板路上行人寥寥,唯有三两晨练的老人。晨光熹微,南华山吞吐着薄雾,似也刚从梦中醒来。行至途中,我遇到一位身着苗族便服、头戴斗笠的老妇人,佝偻着身子,挎着盛满饰物的竹篮,步履蹒跚。她行至我面前,和蔼地轻声询问是否要购买,话语朴实却显得可亲可爱。擦肩而过,回望她渐远的背影,那背影透着生活的艰辛。这年迈的妇人以售卖零散货物维系生计,在茶峒遇见的卖山货的老人亦是如此。他们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或许早已习惯这样的生活。这里的人大多朴实又可爱,不善言辞却真诚热情,从客栈老板、渡船船夫到饭馆伙计身上皆可感受到,生计之外,那份发自内心的善意,传递着强韧的生命力,令人动容。

 

行至虹桥,见孩童们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走向学校,才想起来今天是周一。他们大多睡眼惺忪,步履匆匆,似乎无暇顾及晨光中沱江的美景。或许这景色于他们早已司空见惯,因为困于繁重的课业中,他们也无暇驻足张望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稀奇的沱江景色。他们就读的或许是箭道坪小学或文昌阁小学。

立在虹桥风雨楼上向东望去,可见沱江在望江亭附近向东北凸出,又在杜田路折回原本航向。这凸出处,实为河流侧蚀作用形成的河湾。水流在弯道受离心力作用,表层冲刷凹岸,底部水流则挟沙堆积于凸岸。这自然地理的杰作,造就了别致的景观:凸岸处,古朴的吊脚楼垂立于江岸,黄永玉先生的夺翠楼便坐落于此;凹岸水域,乌篷小船静静停泊,远处万名塔巍然矗立。此段堪称凤凰最美风景——沙湾。岸边的船只、吊脚楼群、观景亭,在水中投下清晰流畅的倒影,碧波轻漾,让我的心也随之柔和平静。沱江在杜田路附近重回主航道,恰似人生——允许偶尔偏离既定轨道,稍作休整,积蓄能量后,继续坚定地沿着原本航道行进。回望时会发觉,那拐弯处亦是一道亮眼的风景,是我们的能量补给点,助我们满血复活,继续奔涌向前。

 

从虹桥风雨楼下来,步入东正街,沿清溪巷前行,便行至沙湾岸边的万名塔。这座七层六角砖塔,每面皆饰彩绘与雕塑。正对迎曦门的底层拱门上方,塑有袒胸露乳的和尚与弟子论道图,宁静超脱,颇具黄永玉画风。二层拱窗上方彩绘白鹤青松,寓意长寿高洁。底层六幅楹联皆出自名家,如原县长吴官林所题“塔静梧高凌空引凤,河清岸曲流水藏蛟”,民主人士田鹤丹所题“喜层层凌云高起,恰悠悠在水一方”,皆为感颂万名塔之作。万名塔前身为清嘉庆年间焚烧字纸的字纸炉塔。乾隆时扩建笔架城后,为培植风水,于沙湾黄土坎建此塔,形似巨笔,与笔架城遥相呼应,祈愿“文光射斗”、“翰墨流芳”。可惜该塔文革中被毁,仅余废墟。1985年,凤凰籍画家黄永玉倡捐重修,万名塔方重现于世。它守望着古城世代生息,亦护佑着一方水土的文脉风水。

沱江如一条碧色绦带,将凤凰古城裁成两岸锦绣。江上十余座桥,既是勾连市井的血脉,亦是镶嵌水波的珠链。雪桥与虹桥最为壮观,恰似凤凰眉眼间的两点朱砂,一踞上游,一守下游,隔着烟波遥相顾盼,承载了一方人民的安宁。

 

雪桥横跨于沱江上游,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直桥,上层则是一道新月般的拱桥。拱桥顶部建有一座飞檐翘角的风雨亭,供人驻足赏景。登亭远望,可见吊脚楼群沿江蜿蜒而立,两岸风光尽收眼底,古城的壮美轮廓清晰如画。下游的虹桥,又名卧虹桥,建于清康熙九年,由当地红条石砌筑而成。桥墩呈流线船形,既显美观,又能有效分流水流的冲击。桥上的长廊上方覆有屋顶,人行其中,可闻风雨之声而不受其侵,故又称“风雨楼”,别有一番意境。可以想象,逢上雨天,过往行人纷纷躲进廊桥避雨,倚坐窗边长椅,静看雨珠在江面跳跃,整座古城笼罩在朦胧烟雨之中——想想都是一件极幸福的事儿。

 

风桥、雨桥、雪桥、雾桥,皆由黄永玉老先生捐资修建,可见其对故乡凤凰的一片深情。我尤其难忘风桥。那天清晨,从桥侧的牌坊登桥,见两旁刻有楹联:“说来世事金能鸣,谈到人情剑欲飞”,仿佛是对世人的警醒:莫被金钱至上的洪流裹挟,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要保持清醒、不随波逐流。桥上有三座小亭,常见老人在此打太极,也偶尔有晨跑的年轻人驻足歇息、凭栏赏景。我在桥上停留许久,看撑船的老叟慢悠悠地穿过桥洞,游船往来穿梭,整座古城就这样缓缓苏醒,恢复正常的忙碌秩序。

北门码头前空地开阔,孩子们奔跑嬉戏。人们踏着木板桥和跳岩渡河,宛如行走画中。

 

清晨的街巷清静凉爽,穿梭其间,自在惬意。白天的凤凰让人心神清明,而夜晚的凤凰则令人迷醉——但每一刻,都有其独特的美。

黄昏时分,夜幕渐垂。立于虹桥风雨楼附近的岸边,看对岸吊脚楼与远山一并倒映水中,舟行影动,如水墨氤氲,暮色与霞光交融,诗情弥漫,如此画面,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

 

入夜后的古城渐渐喧闹起来,游人如织,纷纷涌入这醉人的夜色之中。所有的桥、吊脚楼、船只都亮起灯光,璀璨夺目。乘船夜游沱江,万名塔的流光倒映水中,与水波一同摇曳,为来往的轻舟点亮前方的路。

不同时分,古城总能展现其多样而独特的美,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在凤凰,灵魂得以放空,也能重新汲取养分。我常为一些细微之景着迷:同一天不同时刻路过同一家客栈,总见一只猫静静趴在石阶上,始终盯着某一处,眼神坚定,任你如何逗弄,它自岿然不动;自沈从文墓地返回,坐在岸边树荫下乘凉,看停泊的五彩舟船,心中一片安宁。有些乌篷船沿用吊脚楼飞檐翘角之形,船头船尾弯弧上翘,既保留湘西船只传统造型,又与沱江两岸吊脚楼建筑风格形成呼应,船行时减少水流阻力,同时又添灵动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夕阳西下时,步行至南华大桥下,看落日余晖洒落水面,水流因落差激荡,在石头处涌起细浪,颇有“清泉石上流”的诗意,静心涤虑。这些碎片般的美好,足以治愈人心。

凤凰古城,于我而言,已成为一座安放灵魂的心灵远乡。每当我疲惫彷徨之时,忆起在那里的点点滴滴,便能从中汲取蓬勃向上的力量,更加坚毅地前行。

 

来源:我宣告奔跑的意义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热门评论
打开掌上湘西APP,与楼主互动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湘西圈
  • #美食美刻#

    逗逗仔

    0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掌上湘西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