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湘西 寻梦边城:茶峒印记

边城印记

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可以发现,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             ——沈从文《边城》

心驰神往之地,唯有亲身抵达,指尖触及其温润肌理,阅历沉淀的心,方能将其读懂一二。当我终于站在茶峒古镇的三省观景台上,眺望这魂牵梦萦的“边城”,时间仿佛凝滞。沈从文笔下的人文画卷,带着山水的清润与故事的余温,在我眼前缓缓铺展开来。

第一次读《边城》时,我正好十三、四岁,与书里翠翠的年纪相仿。那书中的桃源净土,如石投心湖,在我心间漾开懵懂而朦胧的涟漪。因为沈从文《边城》赋予的文学气息,茶峒这个地方之于我,有种神秘的色彩,不断地牵引我,想要来到这里一窥究竟。一户人家,一叶渡船,一位慈蔼的祖父,一只忠诚的黄狗,屋后静默的白塔,屋旁齐整的菜畦——这便是翠翠与爷爷的世界。闲暇时,翠翠隐入竹林,自得其乐;渡口呼唤过河的声音响起,她便如林间小鹿般灵动闪现,牵缆引渡,应答着过客的闲谈。这份恬淡自足,曾是我心底最深的向往。然而,故事里那无疾而终的爱情,也如一根细刺,长久地梗在心头:爷爷的欲言又止,翠翠的心事难明,终是阴差阳错,酿成遗憾。带着这份向往与不解,我踏上了湘、黔、渝三省交界的土地,渴望在现实的茶峒中,寻找梦境的注脚,也为那份悠长的文学执念,寻一帖现实的解药。

茶峒之美,首在生动。一条碧如翡翠的清水江,宛如玉带蜿蜒,将湖南的茶峒与重庆的洪安分隔。清水江发源于梵净山,是酉水支流,在此处成为三省之间天然的分界线。江面澄澈醉人,水波细密绵柔,如无数匹上好的碧绸在无声涌动。那绿意与两岸葱茏绿树交相辉映,涤荡心神,让人恍若置身未被尘染的桃源。阳光洒落,碎金跃动于江面与枝叶上,生机盎然,美得令人屏息,其神韵足可与九寨相颉颃。翠翠那清澈的眼眸与心灵,想必也在这般水色的终日浸润中生就。沈从文的文字,更赋予茶峒一层丰厚的文学气韵,翠翠,早已化作一个鲜活的文化符号。此地的生活,不仅是当地人的日常,亦是无数远方来客灵魂的栖所。

茶峒的日子,古朴中流淌着诗意。江面上泊着各式船只:载客的渡船,运货的乌篷船。临水饭庄的女主人蹲在江边清洗烹饪食材,身旁木梯扶手上系着的乌篷船,想必是往来运送货物的工具。江心处,一位戴着斗笠的老叟正在撑篙作业,身影融入山水画卷。举目远眺,黛青色的群峰环抱古镇,层峦叠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呼之欲出。我羡慕那些行舟人,想象他们摇橹于碧波之上,看山影在江中流转,任由思绪随波飘荡。那一刻,胸中的烦忧肯定会被山水涤荡殆尽,唯有心灵与自然的静默交融,任凭遐思纵情生长发散。近岸处,水鸟低语,斜倚的树干将婆娑树影投入江心,我不由驻足,与之共享片刻宁静。登上三省观景台,视野豁然,三省的胜景一览无余:群山如屏,横亘在古镇四周,将这片桃源胜地紧紧簇拥着;清水江如脉,串联起三省居民的烟火。茶峒这边,吊脚楼鳞次栉比,静谧美好;而另外一边的包茂高速上,车流疾驰而过。一动一静,一古一新,茶峒宛如一颗被时光遗落的明珠,在喧嚣之外,兀自闪烁着古朴而诗意的光芒。

在湘西那几日,天朗气清,碧空如洗,流云似画,天水相映,和谐如斯。只是有稍许晒,我一般溜达玩一圈就回客栈换身衣服,然后紧接着逛,好不容易来一趟茶峒,总想把它好好欣赏一遍。入住客栈时已是夜半,第二天开始正式游览。

走出客栈后,上坡二百来米,就来到城墙边。城墙的主体部分依旧保存得十分完好。从靠近隧道的一处出入口拾级而下,便来到江边栈道上。沿着栈道漫步,清水江那内敛而夺目的绿扑面而来。我观察到岸边成行的枫杨,成串的果实如流苏垂挂,随风轻曳,在斑驳光影里平添意趣。枫杨比较耐水湿,常常被用作河床两岸低洼湿地的绿化树种。你瞧,我又认识了一种植物。树荫下,几位老人守着摊开的本地茶叶、山货和精巧的竹编叫卖,茶峒随处可见卖点零散货物的老人家,成为茶峒一道温润的风景。行至古码头,对岸洪安古镇清晰可见。转入老街,这边算是茶峒最热闹的地儿了。漫步在青石板路上,两侧客栈、食肆林立,烟火气十足。店家热情招揽过往的行客,手捧着自家店铺的名吃供客人品尝,我略微尝了下,感受这份热络。

再往里走一段,江边的空地更为宽敞,这里有一排铺面,“一口吃三省”的招牌格外引人注目,融合湖湘之辣、贵州之酸、重庆之麻的独特风味,是此地味蕾的盛宴。白天饭馆不算忙,待到傍晚,江边十分凉快,空地上支起桌椅,食客围坐,大锅中热气蒸腾,腌菜、水豆腐、角角鱼香气四溢。这些客人之中,不乏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有操着乡音小聚的本地人,他们好一番兴致,笑语喧哗不绝于耳。夜幕下远山沉睡,近处灯火可亲,吆喝声、歌声交织,构成一幅富足而鲜活的市井图景。

茶峒的建筑,是老祖先智慧的诗篇。茶峒民居沿河而建,依山傍水,多是古雅的木质结构。行走其间,恍若时光倒流。驻足回望时,似乎看到露出含羞笑容的翠翠在向我招手哩。沈从文在《边城》里写道:“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蓬船……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那独特的吊脚楼,前“脚”深扎低处或水中,与后部墙基共同撑起房屋,这种干阑式民居风格正是先民为适应多雨潮湿气候创造的。一段低矮城墙上亦见吊脚楼巍然,无数“木脚”深嵌于墙体,坚固而奇巧。

循迹而上,经过一座碾坊之后,终于望见半山腰处,“翠翠的家”静静伫立。整座小山上,祖孙俩的小屋孤零零的,屋后白塔高耸,仿佛永恒的守护者。爬到此处,只见屋门虚掩,内里旧物依稀,简陋却逼真,仿佛翠翠和爷爷一直守候在此,从未走远。潮湿的气息弥漫,是岁月刻下的印痕。我不忍惊扰,匆匆退开。明知这是为还原小说而建造的景物,心底却执拗地祈愿:在某个真实流淌的岁月里,确有这样一户淳朴人家,过着实实在在的日子,给予后来者一份平实而温暖的力量。

继续攀登,石阶旁绿意葱茏,给人向上的力量。转过几道弯,及至三省观景台,回望半山腰上的白塔,更觉其如不朽的卫士,沉默守护着足下的土地。绿树掩映,鸟鸣啁啾,诉说着时间的厚重。日月不停流转,茶峒的人世代更迭,时间一直向前,日子如同这江水,总要奔流不息,永不停歇,谁也没法停在原处。

从山上折返回来,行至古码头,再沿着栈道往南行六七百米,便来到“一脚踏三省”地标处,这里没什么特别之处,我只好坐在溪边石头上小憩。江上一条条渡船缓缓驶过,犁开碧波,荡开片刻的涟漪,复又悄然归于平静。这景象倏然令我念及《边城》里那份令人扼腕的错过。人们都很淳朴、善良,没有所谓作恶多端的坏人,也没有勾心斗角,一切都那么平和自然。然而,是什么造成了翠翠和傩送爱情的阴差阳错呢?或许是爷爷太过于小心和敏感了吧。船总顺顺与二佬傩送本都直率爽快,爷爷却囿于“车路马路径渭分明”的顾虑,在翠翠终身大事上过分含蓄迂回。他想保护翠翠免蹈母亲覆辙,却因过分谨慎,显得不太敞亮,让人衔恨,酿成误解重重。大佬天保的意外陨落,将傩送推入痛苦深渊——哀兄弟之逝,怨爷爷之“不爽利”,最终负气远行。这非关恶意,唯是至亲之人以爱为名的保护茧,在命运的阴差阳错中,缚住了有情人。

后来,爷爷离开人世后,翠翠依旧撑船时,翠翠是否曾无数次在渡口人群中望眼欲穿,寻觅那个熟悉的身影?傩送端午时找人护送其回家的关怀、邀约看鸭的点滴温情,是否成为她心底珍藏的光?或许,生活教会翠翠的,并非执着于一个傩送必然归来的结局。傩送负气出走,祖父郁郁而终,生活的担子猝然压在翠翠肩上,容不得她沉溺于过多无解的思念与悲伤。每日里得撑船或做些别的营生,用日复一日的劳作撑起日子,填满自己的心,让日子更见起色和奔头。过分的执念只会将人困于原地,而生活,终究要咬牙趟过风雨,好好活下去。如同这茶峒古镇,日升月落,江水长流,烟火人间照旧忙碌。《边城》的怅惘提醒我们:人生终究有些许遗憾,或许不圆满乃是人生常态,人生如此,亲情如此,爱情亦是如此。逝者已矣,故人已去,生者能做的,是放下无谓的执念,好好生活——这本身,便是对逝去之爱与生命最大的告慰与延续。在茶峒的山水间,这份源自《边城》的领悟,变得格外澄澈。

laiy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热门评论
  • 杨农155769 LV9 婉仪
    2楼
    路过
    9-16 23:30 · 湖南
    回复
  • 桂馥兰香 LV14 大学士
    3楼
    9-16 23:42 · 湖南
    回复
  • 凡太夕 LV10 知州
    4楼
    点赞
    9-17 00:02 · 湖南
    回复
打开掌上湘西 APP,查看全部7条评论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掌上湘西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