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一口炮弹壳“钟”,敲响了70余年!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
在吉首市第一初级中学的校园里,有一口特殊的“钟”——它不说话,却时刻发出历史的回响;它不是铜铸的,却比任何钟声都更沉重、更铿锵。
这是一枚由日军炸弹改造而成的炮弹壳“钟”,从战火中走来,在书香校园中扎根,成为师生们传承红色精神的生动课堂。
今天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让我们一探它的过往,触摸历史丰碑。
从炸弹到警钟:一枚弹壳的“重生”
“这口钟,是当年日军投下的一枚炸弹。它落在泸溪县城,被我校第一任校长左岱勋先生带回学校。”
正如吉首市第一初级中学思政老师张入源所讲述的,这枚炸弹壳背后,是一段悲壮的历史。
1938年至1943年,侵华日军对常德及周边地区实施无差别轰炸,无数家园化为焦土。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用生命谱写了常德会战的壮烈篇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吉首市第一中学首任校长左岱勋先生背着这枚从战场上拾得的炮弹壳“走马上任”,将其作为一份特殊的教育信物留在了校园。学校将其精心修复、焊接,打造成一口“警钟”,悬挂于教学楼前。
2017年,吉首市第一中学实行初、高中剥离,老校区更名为吉首市第一初级中学,但这块含有“落后必然挨打,挨打必将亡国”特别意义的警钟之声绵绵延延响了70多年。
它从战争的残酷象征,“重生”为和平的警世钟。
如今,炮弹壳“钟”的表面虽已锈迹斑斑,但金属质感依旧厚重,阳光下的光影仿佛还能映射出当年战士们的英姿。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伴随着嘹亮的国歌,炮弹壳“钟”都会被敲响。
“铭记历史,奋勇向前!”师生们的誓言与钟声交织,穿透晨曦,回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在重要的纪念日和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中,这口钟也会再次鸣响。它不只提醒时间,更提醒责任:“铭记历史,方能行稳致远;传承精神,才能开创未来。”
随着时间推移,这口钟早已写进吉首市第一初级中学的校本课程:
语文老师以炮弹壳“钟”为题开展演讲与写作;
思政老师将“敲钟仪式”设计为沉浸式教学;
数学、物理老师则从弹体弧线、金属疲劳等角度切入,讲述“科技救国”的命题;
体育老师把晨跑终点设在钟楼下,让学生在钟声里冲刺,体悟“吾辈自强”。
学生周凌薇在分享感悟中写道:“当指尖触到冰凉的弹壳,我仿佛摸到滚烫的历史。今天的和平,原来是先烈用血肉捂热的。”
从历史走向未来:红色血脉永流传
今天,吉首市第一初级中学的师生集中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大家被阅兵仪式的宏大场面所震撼,也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无比自豪。
学生王梓同说道:“我要努力学习,锻炼身体,长大为祖国贡献力量!”
校长田应红表示:“我们希望孩子们珍惜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以努力学习的实际行动告慰英灵,践行吾辈自强的铮铮誓言。”
钟声未止,前行不息
在这口钟的注视下
一代又一代少年正向着光明未来奋勇向前
END
来源 | 吉首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