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火塘老物件太戳心了!火为啥灭不得?借火种还送炒花生,这情谊比炭火还热乎!
咱湘西农村的火塘啊,都是在屋子一侧挖个四方地坑,周围用青石板或砖头砌得整整齐齐。上头悬着梭筒钩,下头支着三角架,里头常年烧着树兜子,火劲儿稳得很。
一到冬天杀了猪,就把新鲜猪肉挂在火塘上方熏制。那树兜子的烟火慢慢渗进肉里,熏出来的腊肉油亮亮的,满屋子都飘着香,这才是咱湘西冬天的味道哩!
三角架:火神的 “金銮殿”
虽然不知道三角定律,我们祖辈的生活智慧倒是不少,铁三角架不就是运用的好。
咱们用火塘铁三角烧火做饭,还有不少讲究,这三角架架好后就别瞎挪动,尤其是外人,万万动不得主人家的。除了做饭,三角架还能筛灰呢!拨拉燃尽的柴火灰,藏着的炭块就露出来了,夹去火盆 “煨火种”。
火塘可不能随便跨,也绝对不能用脚蹬踏那三角架;火塘上头更不能烤裤子、袜子,连娃的尿片也不行,小时候经常因为没按禁忌来被骂,特别是下雪天出去玩儿湿了脱袜子烤。
梭筒钩:会 “跳舞” 的竹钩子
咱湘西人用的梭筒钩,也叫搂锅钩,那可是以前的 “升降电梯”,实用得很!一根竹筒打通竹节,下头吊个木钩,中间卡块鱼形木板 —— 妙就妙在这板子,往上一提钩子就升,往下一按就降。还有一种是铁制的(右图),原理是一样的。
以前家里来客,婆娘从缸里舀瓢米倒进鼎罐,梭筒钩 “咔嗒” 一声卡住竹筒,鼎罐就悬在火塘上。水一开,米香混着柴火香钻鼻子,娃娃们馋得直咽口水。煮粽子才叫绝,几十个用篾条串着挂上面,慢煨一整夜,粽叶香全渗进糯米里,剥开连手指头都要舔干净。
如今这钩子竟成了网红!城里人挂咖啡馆当装饰,叫啥 “原生态艺术”。可他们哪知道,咱用它能晾腊肉、烘菌子、挂辣椒串,寨里老把式,能用它 “钓” 起半边天哩!
三、鼎罐:会唱歌的 “黑陶锅”
咱湘西人家里的鼎罐,那可是实打实的 “万能锅”!不管是苞谷糁、红苕饭,还是酸汤鱼、腊肉炖萝卜,往里头一丢,煮出来的味都能馋哭人。它表面常年被烟火熏得黢黑,可里头的米饭却白得发亮,锅底还结着层黄灿灿的锅巴,掰一块嚼着,“咔嚓” 响,香得很。
最记挂的是秋收后,家家户户支鼎罐煮新米。鼎罐在火塘上 “咕嘟咕嘟” 响,米汤漫出来,在塘边结层晶亮的膜,娃们抢着用竹片刮来吃,甜丝丝的。煮米也有讲究,水开下淘好的米,煮到七八成熟就舀掉米汤,再用炭火慢煨,还得时不时转下鼎罐让受热匀。那锅巴啊,在咱小时候,就是顶好吃的零食!
咱湘西火塘边的规矩,比鼎罐里的米粒还密!不能跨火塘,老辈说跨了会断财运;也不能用鼎罐煮狗肉,那是亵渎火神;腊月三十得烧 “年火”,得用整根栗木,烧得越旺,来年越红火。
最暖心的是借火种 —— 哪家火塘灭了,拿根松明火把去邻居家蘸。火苗 “噗” 地窜起来,主人准往你兜里塞把炒花生:“慢走啊,火要旺!” 这火传的不只是暖,更是寨子里的情分哩!
现在年轻人都用电饭煲、燃气灶了,可火塘边的老把式们,照样守着这些 “宝贝”。八十岁的张大爷,每天清早都要往火塘里添块枯树疙瘩,嘴里还念叨:“电器再好,也煮不出鼎罐饭的香味。”
咱湘西的火塘还在烧,没断过!三角架、梭筒钩、鼎罐照旧唱着老歌谣。这些被岁月熏黑的老物件,是咱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更是城里人拿不走的 “湘西密码”。下次你到湘西来,记得围着火塘坐会儿,一起唠唠这些 “神器” 的故事,保准比电视剧还精彩!
来源:山间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