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赶秋赋

赶秋赋

  湘西万山之中,花垣排料村者,苗疆古村落也。每岁立秋,村人聚于坪坝,举赶秋之典,历千年而不衰。此俗非独庆丰收,实乃苗民文化之根、精神之脉也。

  考赶秋之源,其事远矣。传古有苗民首领名“秋公”者,值秋收之际,集族人于高坪,架秋千以娱老幼,陈五谷以祭神灵。时山民荷锄而至,携果栗相赠,吹唢呐以和,踏歌起舞,昼夜不息。后秋公殁,族人为念其德,定立秋之日为赶秋日,相沿成习。《苗疆志》载:“秋至则聚,聚则欢歌,歌以颂岁稔,舞以谢天恩。”此其滥觞也。

  逮至明清,赶秋之俗益盛。排料村周遭七寨八里,皆于此日赴会。晨曦初露,山道已闻笑语喧阗。男子裹青帕,着对襟短衫,负米酒腊肉;女子簪银饰,系百褶裙,携绣帕茶篓。至坪中,则见秋千高挂,横木如翼,孩童争相攀援,荡入云端,观者喝彩声震林樾。老妪设案于树下,陈糯米粑、酸鱼、甜酒,供人尝鲜,曰“尝秋”,谓食秋物则无伤于寒。

  正午时分,唢呐骤起,锣鼓和之。苗老引众人祭秋神,焚香祝曰:“愿天雨时降,地脉丰饶,苗家子孙,岁岁无忧。”祭毕,歌舞渐酣。青年男女聚于坡前,以歌传情。男歌曰:“秋风送暖谷金黄,阿哥痴心盼娇娘。”女歌答:“坪上秋千摇月光,阿妹含情待情郎。”歌声往复,情意渐浓,常有借此定婚约者。更有角力、射箭之戏,壮汉袒臂角逐,观者鼓噪,尘土飞扬,盖寓尚武之风也。

  日暮则灯火四起,火把如龙,绕坪而行。老叟讲古于火塘边,言蚩尤故事、迁徙历程,孩童环坐倾听,眼中闪烁星光。此非独娱乐,实乃薪火相传之举也。苗民无文字,历史文化多赖此等口耳相授,赶秋之会,恰成露天学堂。

  夫赶秋之意义,非止于一日之欢。观其表,乃庆岁之丰登;察其里,则系族之凝聚。苗民自古迁徙艰辛,居无定所,而赶秋如纽带,将散居山谷之族人联结一处,强化宗族认同。其祭秋神,显天人之谐;其赛技艺,扬勇武之魂;其传歌乐,续文化之脉。所谓“一族一俗,一俗一史”,信然。

  近代以来,世事变迁,然排料村赶秋未废。今之赶秋,既存古礼,亦添新韵。旧日祭案之侧,设农产品市集,苗绣、银器、野生药材陈列如山,四方客商往来不绝。青年虽习新法,然秋千依旧高荡,芦笙仍伴月圆。去年秋,余往观之,见白发老者教稚童唱古歌,手机直播之青年与挑担卖货之老妪擦肩而过,古俗与新声相融,别有意趣。

  或曰:“世风日新,旧俗可弃。”殊不知,文化如树,根深者叶茂。赶秋者,苗民之根也。其祭天地,教民敬自然;其聚族人,教民重亲情;其传歌乐,教民爱文化。今日排料村之兴,非独赖山路开通,更赖此千年习俗凝聚人心。每逢赶秋,外出务工者归乡,学子放假返里,一村之人,无论老幼贵贱,皆融于欢腾之中,此非凝聚力何?

  岁在癸卯,秋又至矣。排料村之秋千已架,芦笙待吹。愿此古俗如山间清泉,长流不息;如坪中古树,常青不凋。俾后世子孙,知其来处,明其去处,承苗疆之魂,续文化之薪。斯则赶秋之大义也。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热门评论
  • 江畔独步寻蛙 LV3 路人
    2楼
    8-12 23:50 · 湖南
    回复
  • 凡太夕 LV10 知州
    3楼
    点赞
    8-13 00:02 · 湖南
    回复
  • 人家土 LV15 路人
    4楼
    看看
    8-13 01:21 · 湖南
    回复
打开掌上湘西 APP,查看全部7条评论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湘西圈
  • #晒自拍#随手拍#

    134****3134

    0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掌上湘西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