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用“1+3+5+N”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红网】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古权华 湘西报道
为深化校地合作、汇聚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7月6日至7月16日,吉首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物语青年·小桔子阳光成长志愿服务团深入花垣县第三中学,将高校专业优势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团队创新“1+3+5+N”实践模式,以“专业赋能+服务地方”为主要目标,通过支教、调研和义务维修三大板块协同发力,在志愿服务中衍生出覆盖广泛、特色鲜明的N个项目。
“1”个目标 引领航向
团队以“专业赋能+服务地方”为主要目标,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精准助力地方发展。在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中,不断增强自身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据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高昆介绍,该模式力求实现“三个精准对接”:专业资源与乡村需求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对接、短期服务与长效赋能对接。
支教活动开班仪式现场。
“3”大板块 协同发力
围绕核心目标,团队下设支教组、调研组和义务维修组三大服务板块。支教组通过“高校+乡镇中学”协同育人模式,精心设计45节特色课程,为100余名中学生打造兼具科学深度与人文温度的“七彩假期”。调研组以问题为导向,将调研融入乡土实践,通过“青年调研—问题诊断—创新解题—持续跟进”四步走策略,对花垣县边城镇非遗传承、国家资助政策落地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义务维修组在花垣县边城镇茶峒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搭建临时服务点,通过“诊断-维修-科普”的标准化服务链条,将技术实践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学校与地方的“连心桥”。
义务维修组成员开展上门维修服务。
“5”育并举 润泽童心
团队将“五育并举”理念深植于支教活动中,贯穿服务全过程,全方位滋养乡村学子。在德育方面,团队用“五个一”,为乡村少年带来一场“听得懂、用得上”的法治启蒙;将地域文化与经典文本融合,打破了学生对文学名著的认知壁垒;用“匿名纸条”,耐心拆解“青春谜题”;生态保护课上,师生共同绘制的中国地图铺满整面墙壁,这些浸润式教育让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孩子心中扎根。在智育方面,团队将前沿科技与乡土认知巧妙结合,以“蛟龙”号深潜器诠释浮力定律、用“两弹一星”精神点燃科学报国志向。同时,辅以中国象棋、竞赛经验分享等丰富课程,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体育方面,通过篮球、足球等传统体育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借助舞龙、舞狮和苗鼓等非遗特色项目,不仅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更在传承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劳育方面,团队创新推出“劳动+科技”融合模式,将科技元素与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等劳动实践相结合,助力劳动教育从价值认知到能力建构的纵向深化。在美育方面,团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实践,让乡村学生在感知美、创造美的非遗扎染旅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滋养心灵土壤。立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精心开设了《名著手抄报创作》《生涯规划梳理》等特色美育课程,让学生在美与实用的结合中,不断提升审美表达能力和实际学习规划技能。
学生展示扎染作品。
“N”个项目 亮点纷呈
围绕“1+3+5+N”的实践模式,团队在乡土实践中碰撞灵感,拓展衍生出覆盖广泛、特色鲜明的“N”个项目。“溯长江文脉入边城 探非遗传承进苗寨”项目,通过深度体验与调研,为苗鼓、苗戏、舞龙和舞狮等非遗项目的活化传承探索新路;“核能科普进山区 点亮学子强国梦”项目,创新“科普思政化+术语乡土化”模式,在解码乡村科普资源困境的同时,更在乡村孩子心中播下科技报国的种子;“对话全国劳模 传承工匠精神”项目,与“全国劳动模范”、花垣县红卫水轮泵站总工程师曾长安开展的“匠心对话”,凿通了理工科学子通往实践真知的心路;“寻访边城记忆 青春对话历史”项目,团队用镜头点亮红色记忆,精心制作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薪火》《走进花垣县第三中学 感悟家国情怀》等系列视频,从“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科普‘下乡’服务‘上门’”项目,深化技术惠民内涵,义务维修与科普宣讲并行;“非遗进课堂”和“物理‘魔法’实验”项目将地域文化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使其成为乡村学生喜闻乐见的成长课堂;“云游中国·高校寻梦”项目为山区孩子展示广阔世界,坚定其求学信念;“用脚步丈量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最后一公里’”项目,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精准收集群众心声,切实助力政策普惠。
志愿服务团合照。
从大学课堂到边城苗寨、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创新、从工厂车间到服务站点,从田间地头到农户家中,这个夏天,青年学生不再仅仅是讲台下的学习者、实验室里的研究者,更是非遗的触摸者,工匠精神的传承者、乡土中国的思考者、科技惠民的践行者,资助政策的宣传者、乡村少年成长的引路者……团队成员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践行了高校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吉首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物语青年·小桔子阳光成长志愿服务团将持续深化“1+3+5+N”实践模式,以专业之“精”、创新之“锐”和服务之“心”,努力在武陵山区绘就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