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实践团城北社区开课:物种守护课堂点燃青少年生态热情
指导老师:文磊
通讯员:计算机学院李娜,外国语学院段涵舟
“如果我是藏羚羊,面对盗猎者的枪声,该怎么保护自己?”7月10日下午,湘潭市城北社区活动中心内,一场由湘潭大学“安全一‘夏’,智护童真”专项志愿实践团打造的物种守护实践课堂,以一场直击心灵的生态对话,为社区青少年开启了探索生命奥秘的旅程。
“同学们知道吗?全球现存野生大熊猫不足2000只,而滇桐仅存6株。”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张爽用一组数据和图片,将“濒危物种”的抽象概念转化为触目惊心的现实。通过动态展示大熊猫、藏羚羊、华盖木等物种的生存现状,实践团成员用“生态链拼图”模型解析物种灭绝的连锁反应,让社区学生们直观理解“每个物种消失都是地球的伤口”。
(图为实践团成员授课场景)
“生存大挑战”游戏环节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们分组抽取“物种卡,通过“非法捕猎”“栖息地破坏”等随机威胁卡应对生存危机。第三小组在连续遭遇“森林火灾”和“公路分割栖息地”后,通过紧急协商提出“建立生态走廊”方案,最终让物种模型“存活”下来。“我们像真正的守护者一样思考!”小组代表兴奋地说。
(图为“生存大挑战”扮演游戏场景)
游戏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引导学生们讨论现实中的保护案例。“如果遇到有人贩卖野生动物制品,我们该怎么做?”问题抛出后,学生们争相举手:“报警!”“告诉老师!”“用手机拍下证据!”实践团张爽欣慰地表示:“从知识输入到行动输出,这正是我们设计游戏的初衷。”
“我要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我要监督爸爸妈妈做好垃圾分类!”在“小手护生灵,共筑生态圈”的宣誓声中,学生们举起右手,眼神坚定。此次活动突破了传统说教模式,通过“观察-体验-反思”的闭环设计,让生态保护理念真正入脑入心。
(图为师生集体合影)
散场时,几名学生仍围在物种分布图前讨论,他们指尖划过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对生命万物的敬畏与责任。这场没有华丽道具、却充满真诚与思考的生态课堂证明:本次专项志愿活动,在于发挥教育的力量,在于唤醒内心深处的善意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