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香醋传承人杨德亮:四十年坚守酿就湘西味觉记忆
(通讯员 韩花 李慧争 刘翌冉 陈伊芸)为深入挖掘湘西非遗文化内涵,吉首大学“文传青年”社会实践团走进吉首市河溪镇,深入一间飘着酸香的老作坊,对话非遗传承人杨德亮,这位从1974年接过父辈醋坊的手艺人,历经四十年将"河溪赤醋"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河溪香醋王",用红砂岩渗水与自然制曲的古法工艺,守护着湘西人舌尖上的文化根脉。
从赤醋到香醋王:三代人的工艺传承 "文革时在共享社醋厂,那时还叫'河溪赤醋'。杨德亮回忆,1978年他正式提议将品牌更名为"河溪香醋",1998年企业分流后自主创业,定名"河溪香醋王"。这套传承自父辈的技艺以红砂岩渗水为水源,采用大米饭自然接霉制曲,需经蒸煮、发酵、陈酿等十余道工序,单发酵周期就长达2年以上。 "能制酒的都能制醋。"杨德亮展示着原料配比:每斤大米可产2.7两4%浓度的香醋,玉米能酿出9%浓度的醋,而高粱更可达到20%以上浓度。制作时需先6天换水过滤,进缸后用纱布隔离防苦味,每天坚持搅拌氧化——这些看似朴素的工艺,正是其香醋"无醋精添加、原汁原味"的秘诀所在。
图为杨德亮向实践团展示搅拌过程
作坊到文化符号:非遗技艺的现代生命力 如今的河溪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知晓杨德亮的香醋事业。新疆乌鲁木齐的顾客专程驱车购买,天津孝子为父母远道而来,这些故事让"河溪香醋王"声名远扬。杨德亮的父亲曾培养出全国各地的徒弟,如今他延续着传统师徒制,将工艺精髓传给200余名徒弟,最小的学徒仅7岁。杨德亮指着作坊里排列整齐的醋缸说,这些容器里沉淀的不仅是香醋,更是三代人对非遗的坚守。
图为杨德亮荣誉证书
味觉记忆里的文化根脉: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 "红砂岩渗水的矿物质,加上自然制曲的微生物,酿出的是湘西独有的酸味。"吉首大学民俗专家表示,杨德亮的香醋制作技艺承载着湘西人应对自然的生存智慧,其"时间酿造"的理念与钢火烧龙的非遗精神形成文化呼应。如今,河溪镇正推动"香醋+文旅"融合,将作坊体验纳入乡村旅游线路,让这股酸香成为对外展示湘西文化的味觉名片。
当夕阳透过作坊木窗,洒在杨德亮搅拌醋缸的背影上,四十年的坚守化作了时光的注脚。从"河溪赤醋"到"香醋王",变的是品牌名称,不变的是对传统工艺的敬畏——就像那缸陈酿两年的香醋,在岁月中沉淀,在创新中焕发出更醇厚的文化香气。
图为与实践团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