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河溪香醋传承人杨德亮: 以四十年光阴守护湘西味觉记忆
(通讯员 韩花 李慧争 陈伊芸)近日,吉首大学“文传青年”社会实践团走进吉首市河溪镇,探寻非遗“河溪香醋王”的酿造奥秘,对话非遗传承人杨德亮。自1974年接过父辈醋坊,杨德亮用四十年将"河溪赤醋"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河溪香醋王",用红砂岩渗水与自然制曲的古法工艺,守护着湘西人舌尖上的文化根脉。
从赤醋到香醋王:三代传承的古法坚守
杨德亮回忆,上世纪70年代,醋坊名为“河溪赤醋”,在共享社醋厂经营。1978年,他提议更名为“河溪香醋”,1998年自主创业后,正式定名“河溪香醋王”。这套技艺传承三代,以红砂岩渗水为源,用大米饭自然接霉制曲,经蒸煮、发酵、陈酿等十余道工序,仅发酵就需两年以上。
"能制酒的都能制醋。"杨德亮向实践团展示着制醋原料配比:每斤大米可产2.7两4%浓度的香醋,玉米能酿出9%浓度的醋,而高粱更可达到20%以上浓度。制作时需先6天换水过滤,进缸后用纱布隔离防苦味,每天坚持搅拌氧化——这些看似朴素的工艺,正是其香醋"无醋精添加、原汁原味"的秘诀所在。
图为杨德亮向实践团展示搅拌过程
作坊到文化符号: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
如今,“河溪香醋王”声名远扬,吸引各地顾客专程购买。杨德亮延续传统师徒制,已培养200余名徒弟,最小的仅7岁。他的香醋事业在河溪镇家喻户晓,社会实践团在样的杨德亮的带领下来到了制醋房,他指着作坊里排列整齐的醋缸说,醋缸里沉淀的不仅是香醋,更是三代人对非遗的坚守。
味觉记忆里的文化根脉: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
吉首大学民俗专家表示,杨德亮的香醋承载着湘西人的生存智慧,其“时间酿造”的理念与当地非遗精神相呼应。如今,河溪镇正推动“香醋+文旅”融合,将作坊体验纳入乡村旅游,让这股酸香成为湘西文化的味觉名片。
夕阳洒在醋坊,杨德亮搅拌醋缸的身影,成为四十年坚守的注脚。从“河溪赤醋”到“香醋王”,品牌在变,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从未改变,恰似那陈酿两年的香醋,在岁月与创新中,散发着更为浓郁的文化醇香。
图为实践团与杨德亮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