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主角|全国优秀教师谭周才: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清晨的阳光洒在湘西州民族中学的校园里,一个清瘦的身影出现在教学楼前。谭周才,这位从湘西大山走出来的教育工作者,用二十四载光阴诠释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真谛。
2001年,从吉首大学毕业后的谭周才,以满腔热忱踏入教育界,成为浙江杭州的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任教三年后,这位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的小伙儿毅然踏上返湘列车,谁也没想到2004年的这个选择,成了谭周才人生的分水岭。“湘西人的眼睛会说话。”他至今记得初到杭州时,学生们眼中闪烁着与湘西少年不同的光彩,“但湘西孩子眼中的渴望更令人揪心。”那时湘西高中入学率与别的地区相比差距明显,这让他寝食难安。
磨破封皮的《资治通鉴》摘抄本、贴满便签的解剖图谱、装着书信的铁皮盒。是谭周才身边始终保留着的特殊教具,这些物件串联起他“低进高出”的教育密码。
2017年面对全州首个“慈爱阳光班”22名孤儿和26名特困生时,谭周才作为年级主任,和该班9位任课老师没有退缩,直面困境,共同踏上这趟充满挑战的旅程。创新实施了“三全育人”模式,全员建档、全程跟踪、全方位关怀。
“他们不是差生,只是需要不同的生长节律。”面对班级均分比平行班低大几十分的现实,谭周才带领教师团队开发“三级跳”教学法:基础知识“手把手”、重点难点“肩并肩”、能力提升“心连心”。每周的义务辅导,每月的户外拓展,每学期的心理团辅,硬是将这个“特殊班级”锻造成奇迹团队。
2020年高考放榜日,当46份录取通知书整齐排列在教室时,曾经不敢抬头的孤女小杨已能自信朗诵自己写的诗:“原来我们不是坠落的星辰,而是等待绽放的蒲公英。”这个班级最终实现100%升学率,其中12人叩开重点大学之门,创造了湘西教育史上首个“全本科奇迹”。
课上,谭周才讲解农杆菌转化法的过程,学生们认真听讲。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教学这片沃土上,谭周才从未停止过探索创新的脚步。“教育不是工业流水线,而是农业精耕细作。”于是,他提出了“每课一寄语”教学方法,落实思政教育元素进课堂,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充分发挥生物学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几年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学生们也开始变得积极向上,目标明确,勇于担当,展现出了大爱、大格局和大情怀。
作为“湘西州青年成长导师”,谭周才谈道主要还是从这些方面培养青年教师:“要让青年教师们学会开展课题研究形成自己的课堂特色,且把思政课元素融入生物课堂提高学科育人价值,最为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做到择一固执殉身无悔,争做大先生,为国育才。”在谭周才的培养下,一批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时,这位荣获“2024全国优秀教师”“2025年湖南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教师沉默良久。因为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以至于女儿高考那年,他也抽不出多余的时间陪伴,那段时间一直带着愧疚的心情面对女儿。“但看到更多孩子改变命运,便又觉得所有的亏欠都有了意义。”
如今,50岁的谭周才依然保持着教育初学者的姿态。他的办公电脑里存着大量的教学视频,手机备忘录记满学生个性档案。当被问及退休规划时,他笑着指向校园石刻:“百年树人——这四个字,就够我琢磨一辈子了。”
在湘西州民族中学的走廊上,谭周才的脚步总是比旁人慢半拍——他习惯边走边观察学生的神情,仿佛能从那些细微的表情里读出成长的密码。他很少提及自己的付出,却反复强调团队的力量。说起“慈爱阳光班”的孩子们,他眼睛发亮,手指不自觉地比画着当年教室里的轮廓。最令人动容的是,他至今还记得很多学生毕业时写下的心愿卡,“有些梦想,需要老师帮忙记得。”
离开前,我看到他弯腰捡起走廊的一片纸屑,这个习惯性的动作,或许正是他教育哲学的缩影——真正的育人者,永远在细微处耕耘。
来源|湘西网,转自湘西头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