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主角|守护湘西州唯一的中型水轮泵站27年!他获评全国劳模
编者按
青春是用来学习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是用来奉献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我们试图以文字、图片、视频和海报等形式,记录劳动和青春之美,镌刻劳动和青春荣光,让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奋斗的光芒,每一个微笑都绽放尊重的力量,每一份担当都沐浴包容的阳光。即日起湘西网推出“我是主角”专题,敬请关注。
暮春清晨,湘西州花垣县红卫水轮泵站管理所总工程师曾长安已在机组设备间忙碌起来。他仔细察看各项仪表数据,一双粗糙的大手掌抚过冰凉的金属管道,就像是在抚摸老朋友的脊背。
4月23日,花垣县红卫水轮泵站管理所总工程师曾长安正在检查泵站内的水轮机组设备。宿中元 摄
“今年汛期比以往提前了些,有些设备的隐患只有到现场多检查几遍,我心里才踏实。”曾长安边走边说。
这就是曾长安日常工作的一幕。这位46岁的苗族水利人,扎根基层27年,用青春最美好的时光在轰鸣的机组声中书写着劳动者的坚守。今年,他获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红卫水轮泵站是湘西州唯一的中型水轮泵站,建成于1972年,担负着周边12个村上万亩良田的灌溉重任,兼顾发电。1998年,曾长安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这里,成为一名泵站运行工,负责机电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维修等工作。
4月23日,曾长安正在检查花垣县红卫水轮泵站内的发电机组设备。宿中元 摄
初来乍到时,曾长安面对复杂的机电设备,书本知识和现实操作的差距让他额头冒汗。但年轻的苗家汉子骨子里有股韧劲,白天跟着老师傅递扳手、记参数,晚上就着昏黄的台灯“啃”机电设备维修类的书籍,硬是把整套运行系统摸了个透。
“大概花了7年多的时间,才能够独当一面。”回忆初出茅庐的岁月,曾长安感叹道“只要肯下功夫,就没有做不好的事。”
成为单位里的技术能手后,曾长安并没有自我满足,而是勇于攀登技术高峰。而真正让同事刮目相看的,则是他对红卫水轮泵站左岸电站机组冷却系统的一次革新。
过去,红卫水轮泵站左岸的电站机组,常常因洪水尾水水位抬高,严重危及机组的正常安全运行。针对这一现状,曾长安跑厂家,请专家,通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和反复试验,把油冷却改为水冷却,不仅节约了设备维护维修资金、时间,更是极大地提升了发电机组的效能,年发电量比以往增加近30万度,增加收入近10万元。
“站里有老曾,就如有一宝。”红卫水轮泵站管理所所长刘绘与曾长安共事20余年,在他看来,曾长安始终坚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2017年,泵站进行增效扩容改造,在小水电代燃项目安装调试期间,曾长安主动挑起技术负责人重担,开启“白加黑”的工作模式。炎炎烈日下,他在施工现场指挥调度;深夜,别人休息了,他窝在值班室里编写新机组启动方案及《现场运行规程》。在他的带领下,新机组于当年9月20日并网试运行,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
“当时是为了赶在枯水期到来前让新机组投入试运行。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也可以尽快地产生经济效益。”蹲在新机组旁,听着熟悉的轰鸣声,曾长安脸上笑得灿烂:“水量丰富的时候,这个大家伙每小时能产生几百块钱的经济效益呢。”
4月23日,曾长安在花垣县红卫水轮泵站管理所值班室内值班。宿中元 摄
工作以来,曾长安始终把“安全”二字牢记心头,他在所坚守的岗位实现了“零事故”。而他花费1个多月精力编写,有着100多页厚的《现场运行规程》,则集结了他在平凡岗位上的智慧结晶,至今成为红卫水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百科全书”。
从青丝到华发,曾长安用时光篆刻出一串闪光的奋斗足迹:从“全国水利技术能手”到“湖南十大水利工匠”,再到如今的“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等身,他却初心如磐。他守着工资微薄的泵站,婉拒过外界的高薪邀约……
“我在这里成长,这里也需要我。只有让泵站安全稳定地运行,我才会感到心安。我也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年轻人培养好。”回到值班室里,曾长安紧盯着控制屏,目光坚定地说道。
在花垣县红卫水轮泵站的机械轰鸣声里,我们触摸到了时光沉淀的力量。这位兢兢业业、婉拒高薪的苗家水利人,让“工匠精神”在深山泵站有了具象的注脚。
当曾长安说“这里需要我”时,控制屏的荧光映亮了眼角细纹,那是岁月对坚守者的温柔加冕。
所谓心安处,不过是将生命重量化作守护万顷良田的汩汩清流。
来源|湘西网